《山行日记》导演张泽兴专访:以山为镜,照见童真与成长的真谛

2025-03-20 09:52   来源: 互联网

在当代儿童与科技深度绑定的时代,《山行日记》如同一股清泉,以自然与童真为底色,叩击着观众对儿童成长的思考。导演张泽兴用镜头构建了一个山中的“理想国”,既是对现实的回应,亦是对未来的期许。我们与张导展开了一场对话,试图揭开这部作品背后的创作哲学与现实意义。

记者:您为何选择以“山”作为故事的核心场景?

张泽兴:这源于我对两种现象的观察。一方面,当代儿童深陷手机依赖的困境,他们的注意力被碎片化的信息切割,情绪在虚拟世界中起伏;另一方面,当我在山中行走时,总能感受到一种返璞归真的宁静。这两种体验的碰撞让我思考:能否用山作为媒介,让孩子们暂时抽离屏幕,感受真实世界的温度?

山不仅是自然景观,更是隐喻——它象征着未被科技侵蚀的纯粹,也承载着传统文化的厚重。我想通过《山行日记》,构建一个让儿童与自然对话、与传统相遇的乌托邦。

记者:剧中融入传统文化元素是出于何种考量?

张泽兴:这不是刻意的文化灌输,而是希望种下启蒙的种子。当孩子们在山中遇见“仁者乐山”的采药人,在院落中听长者讲哲学道理时,他们或许不懂这些概念的深意,但会记住:除了游戏段位和短视频,世界上还有另一种看待生命的方式。

我们不必急于让孩子理解《道德经》,重要的是让他们知道:在手机屏幕之外,存在着绵延千年的智慧星河。

记者:实地拍摄是否遇到意想不到的挑战?

张泽兴:最难忘的是夜戏拍摄。孩子们举着火把在漆黑的山坳里,火星随风飘散。那些火把比想象中沉重得多,有个小女孩的手一直在抖,但当镜头对准她时,她立刻挺直腰板,眼睛亮得像星星。

记者:您希望通过作品传递怎样的教育观?

张泽兴:这是个充满悖论的命题。我们既希望孩子保持天真,又期盼他们早日成熟。在拍摄中,我逐渐明白:真正的成长不是用规则修剪童真,而是为童真找到生长的方向。

未来:写给童年的长信

记者:《山行日记》对您而言意味着什么?

张泽兴:它是我写给童年的一封长信。信里有我儿时在山间疯跑的回忆,也有对当代儿童成长的观察。当杀青和小演员们合照时,我突然意识到:这部作品早已超越创作本身,它成为了连接不同时代童年的纽带。

未来,我期待它能引发更广泛的对话——不仅是关于“如何教育孩子”,更是关于“成人该如何向孩子学”。毕竟,那些举着火把在山路上前行的孩子,何尝不是在为我们照亮回归本真的路?

结语

《山行日记》的镜头下,山不仅是故事发生的场景,更是一面镜子,映照出科技时代儿童成长的困境与突围。张泽兴用导演的身份完成了一次社会学实验:当孩子们放下手机走进山林,他们失去的是短暂的娱乐,获得的却是对生命更辽阔的感知。这或许正是作品最深刻的启示——真正的教育,从不是填满孩子的每一分钟,而是留白一片天地,让童真与智慧自然生长。


责任编辑:胡编
分享到:
0
【慎重声明】凡本站未注明来源为"美妆芭莎网"的所有作品,均转载、编译或摘编自其它媒体,转载、编译或摘编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,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。如因作品内容、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,请在30日内进行!
美妆芭莎网